顯示具有 華語與泰語的對比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華語與泰語的對比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Tai Language是泰語還是台語?他們是親戚嗎?泰語的語系歸屬


DSC04889 
泰語(Tai Language)在中國境內相當於「壯侗語族」,在國外則是泰國和老撾的國語,還包括緬甸的撣語和阿薩姆(Assam)撣族統治者曾使用的今已消已的宏語(Ahom),以及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語言。關於泰語的系屬問題,一直都沒有決定性的結論。

華語老師怎麼將對比分析應用到教學上?閱讀鄧守信老師在〈對比分析與教學語法〉的筆記

DSCN9797
「對比分析」是為語言習得服務的,有強式和弱式的假設。強式的對比分析假設能夠透過母語和目標語的比較,預測學習者偏誤的可能性;弱式的對比分析則認為對比分析無法預測學習者會產生何種偏誤,而是用對比分析的內容來對偏誤加以分析。鄧守信認為後者較接近教學語法的取向,這也是對比分析逐漸往偏誤分析靠攏的趨勢。但兩者都不脫遷移(transfer)理論,也就是習得第二語言時會受到第一語言的干擾。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序言

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獲得了兩個學士學位,其分別是公共衛生學士(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和社會科學士(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研究華語教學,而且還是對泰國的華語教學。

你在說台語嗎?這些華語和泰語詞彙是從移民方言來的

Thai Food DK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這些耳熟能詳的泰語和華語的詞彙,他們都是外來語!

Thai fishcakes「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的偏誤(漢泰聲母/子音/輔音對比分析)

A Series of Symbolic Tubes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的聲調的偏誤(漢泰聲調對比分析)

Tone Matrix C華語和泰語都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調值,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看泰的調值。平常我們說華語的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在五度記調法中,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去聲是51。泰語有五個聲調:中平調、低平調、降調、高平調和升調,其分別為33、21、41、45、14(也有人說是33、31、41、24、314)。其中,華語的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又可以分為「前半上」和「後半上」,前半上的調值是21,後半上的調值是24。華語的聲調調域較寬,音高變化範圍較大;泰語的聲調調域則較窄,音高變化也較小。泰語母語者主要學習難點在於調域,而不在於調型。學習華語的泰語母語者會有以下的透過以下方法來進行華語和泰語的聲調的對應: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發音的偏誤(漢泰韻母/母音/元音對比分析)

IMG_7993「漢語拼音」在對外華語教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初學華語的學習者是一個簡便的工具,但是在語音的學習上仍有不足之處,若將「o」和「e」視為個別音素,在相關的單韻母或複韻母拼音時,都可能產生混淆,產生例如:「ao」(「ㄠ」)和「ou」(「ㄡ」)以及「e」(「ㄜ」)和「e」(「ㄝ」)的情況,這時候「注音符號」就相對穩定。下面我們仍會以漢語拼音和泰語進行對比。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有」和泰語的มี漢泰對比分析

Spring has Sprung 「有」在華語中,形式多樣、表義豐富、使用頻率相當高;而「有」字句則聚焦在其於句子中做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一般討論「有」字句的「有」有兩種基本意義,一、表示領有;二、表示存在。มี在泰語中有許多相同的用法,但也有相異之處。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和」和泰語的และ的漢泰對比分析

Thai Thai 華語中的連詞「和」早在古白話中就開始使用,但它通常只於連接名詞,即在並列的名詞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的影響後,「和」的使用範圍擴大了,也可以連接動詞和形容詞,甚至其位置也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影響,在並列的多項中,「和」一般都位於最後的兩項之間。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在這一方面,其功能和用法是一致的。